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评论之六

作者:安平


       伤害性事故对于遇难个体、家庭都是灾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加强安全生产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基本功的努力方向。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的高度认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防灾能力建设。

      预防灾难发生是安全生产的永恒课题。要加强人防能力建设。着眼于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推动职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着力减少乃至消除不安全行为,全方位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要教育职工深刻理解安全之利与不安全之害,筑牢安全生产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克制抵制违章指挥、违规操作、违章作业行为;要加强安全生产法规知识技能培训,强化安全生产的基本功,不断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的能力;要推行安全确认制,层层负起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做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要加强技防能力建设,广泛引入智慧安监、视频监控、自动停车、导航定位、防撞防爆、防火阻燃、机器替代等先进适用安全科技,切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加强物防能力建设,完善设备质量安全标准,尤其是强制性标准,实施道路交通生命防护工程,矿山支护、掘进、回采系统改进工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工程等,提高生产工艺本身对事故的遏制能力。

      二是加强减灾能力建设。

      事故总体是可防可控的,但是,由于总是存在麻痹大意、投机取巧等问题,因一些低级错误导致的事故依然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强化防灾能力,而且必须强化减灾能力,在事故发生时最大限度减少人身伤害。要加强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教育,切实提高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的逃生自救能力;加强风险隔离系统建设,尽最大可能让更多职工远离风险、隔绝风险,远离事故伤害;完善职工人身防护措施,依据岗位安全要求为职工配齐防护服装、鞋帽、手套、口罩以及保险带、安全带、安全帽、呼吸器、急救包、自救器等,切实提高事故下的生存生还能力,远离粉尘、有害气体等职业伤害;完善自救逃生系统,确保逃生通道管用、避难硐室管用。要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人员密集场所要有清晰的逃生路线指示、畅通的逃生通道、宽敞的避难场所;所有长途客车都要加装GPS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有乘客及司乘人员都要系好安全带。

      三是加强救灾能力建设。

      这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突出抓好三个领域的救灾能力建设。第一要加强矿山救灾能力建设。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训练有素、作风扎实的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矿山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最先进的应急救援设备,确保在煤与瓦斯突出、矿震、透水、冒顶等矿难救援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第二要加强危险化学品救灾能力建设。发生火灾时,要能够有效控制火势、遏制火烧连营或爆炸、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发生爆炸时,要能够有效控制爆炸波及范围、遏制有害气体蔓延、避免出现次生环境污染灾害;有毒气体液体泄漏时,要能够迅速控制泄漏源、迅速组织下风区域人员撤离。第三要加强消防能力建设。特别是高层建筑的消防能力建设,千方百计弥补救援体系短板,确保在关键时刻用得上、靠得住。

      防灾减灾救灾,防、减、救,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环环都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保护伞、救生圈。明确提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关心人民群众安危冷暖的为民情怀、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科学理念,一环都不能少、一环都不能忽视。各地要把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作为加强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人财物各方面予以保障。要坚持政府、行业、企业一起上,统筹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人防物防技防大合唱、协奏曲;要坚持国家队、地方队、企业队一起建,在应急指挥、应急预案、应急调度、现场救援等方面相互衔接、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切实发挥应急救援体系整体效能;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广泛营造“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氛围,推动形成安全生产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让安全成为普照的光!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编辑:总局双微编辑部


2018年6月7日 12:20

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