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申遗6周年,首次发布“丝路文化遗产年报”

在“丝绸之路”申遗成功6周年之际,《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这一立足于收集和汇总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相关信息的报告于6月19日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

首次发布。该年报回顾了2019年全球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领域最有意义的重大事件,并对过去一年的考古发现、陈列展览、学术研究以及遗产相关的文化事件等四大板块,推出各自的 “十大”榜单。

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8次会上成功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的“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6月21日,依托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Intercultural Dialogue on the Silk Roads, IIDOS,以下简称“丝路中心”)正式成立。

“丝路中心”的任务就是要在UNESCO的支持下来设计和开展工作。这其中的工作之一,就是每年要发布《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2019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于今年6月19日首次发布。该年报回顾了2019年全球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领域最有意义的重大事件,邀请来自9个国家的31位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组成国际评审团队,对过去一年的考古发现、陈列展览、学术研究以及遗产相关的文化事件等四大板块,推出各自的 “十大”榜单。

谈及编辑和发布《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的目的,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主编赵丰表示,“由于丝绸之路上民族、宗教、语言、文化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很难一下了解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事件,所以觉得应该有一个平台来收集和汇总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梳理、总结和发布,使得这一领域的同行们有机会增加相互了解和交流。”

由于丝绸之路有点无边无际,年报明确了一个时间和空间边界。丝绸之路时间,是指从斯基泰到大航海之前的丝绸之路,大约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17世纪,大约的空间是以东亚和地中海之间通过亚、欧、非相关地域的交通线路,包括北方草原路线、沙漠绿洲路线和海上路线等。

沙特阿拉伯塞林港遗址考古发掘

首次发布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评选出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大”考古发现包括:沙特阿拉伯的塞林港遗址、阿富汗的梅斯·艾娜克遗址、中国的黑山岭绿松石采矿遗址群、孟加拉的毗诃罗普尔古城遗址、吉尔吉斯斯坦的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乌兹别克斯坦的明铁佩遗址、蒙古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俄罗斯的德维察斯基泰墓地、中国的吐谷浑王族慕容智墓、中国“南海I号”沉船。

它们是从世界范围内梳理出来的100余项重要考古发现中推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景观。从时代来看,入围的考古发现和最终的“十大”考古成果从史前时期、青铜时代、宋元时期,横跨了很长的历史跨度。从地域来看,既包括了中国的中原地区,也包括了欧亚腹地,向西延展到黑海之滨、红海沿岸和地中海世界。

据《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考古板块首席专家、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姜波介绍,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基本上都分布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文明交流线路上,既有传统的丝绸之路,也有草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西南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同一处遗址上可以看到古代世界多种文明因素并存的状况,古代文明世界共生、交流、对话的历史景观对于当代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选出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大”学术著作包括:吉田豊《三件吐鲁番伯孜克里克摩尼文粟特语文书》、许笛 《敦煌石窟和全球教育:哲学、精神、科学与审美》、Ball Warwick 《阿富汗考古遗址手册:修订版》、李零 《波斯笔记》、魏志江 《欧亚区域史研究与丝绸之路:滨下武志先生执教中山大学十周年纪念文集》等。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展厅现场

该板块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介绍:这些丝绸之路学术著作中,既有陆路丝绸之路,也有海上丝绸之路;既有物质文化方面,也有精神文化方面,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各个方面都涵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既有像《丝绸之路:人民、文化、景观》的集大成著作,也有像《波斯笔记》的个案研究等优秀著作。

(来源:节选自澎湃新闻)

2020年6月24日 10:00

新闻动态